自由廣場》文蛤.濁水溪.揚塵防治

◎ 張炎銘

自由開講刊登「濁水溪棄置文蛤恐成濁水溪危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批評以文蛤覆蓋抑制揚塵的不當,個人也認為此工法有疑慮,但不妨看成是主辦單位努力想將廢棄物再利用的失敗嘗試而不要苛責。

揚塵現象已有數百年,直到一九九〇年代,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高、人民權利意識增強,揚塵成了民怨,才開始受重視。水利局採用「綠覆蓋」、「水覆蓋」等方法,更委託學術機構辦理研究計畫,提出工程改善措施,甚至採用全球獨一無二的「高壓噴槍系統」,想噴水制沙,但單打獨鬥,成效有限。直到環保署於二〇〇七年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整合環保、林務、水利及地方政府等機關,多管齊下後,揚塵稍獲改善;二〇一八年,行政院還成立跨部會「濁水溪揚塵改善工作小組」,層級提高,有更充足經費後,揚塵問題確實已有改善。

至於民意代表提出農漁業廢棄物覆蓋的構想,一方面廢物利用,免除處理困擾,二方面廢棄物變有價料,還可增加農漁民收入。但顯然其成效都不如預期,前年濁水溪鋪設稻草還遭人縱火,造成空汙問題,這次用文蛤,則有公共安全疑慮。

個人退休前參加揚塵防治專案小組會議,有要求河川內種樹的,有要求集集堰多放水的。在河川區域內種植,原則上是低莖作物,以免妨害水流。若輕忽防洪的需求,造成通水斷面不足而淹水,河川局可不能因配合揚塵防治而免責。

揚塵盛行於枯水期,自然流況也是缺水,但因此就要求集集攔河堰多放水,也有待商榷。水庫營運有其公告水庫運用要點與水門操作規定,不是今天風沙大,就可多放水。集集攔河堰水源來自霧社水庫、日月潭,水庫若操作不當,未來無水可用,將是大災難,水庫管理單位可能也被追究營管不當的責任。

防洪與供水是水利單位天職,揚塵是民眾健康課題,如何兼顧並採取有效對策,應透過專案小組集思廣益,也要兼顧水利作為,方是正道。

(作者為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