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發表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記者徐子苓攝)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工研院今天(27日)發表2050氫應用發展藍圖,將推動發電、工業及運輸三者的低碳化,並研議以共同合資的方式,在北中南部設立「氫應用特色園區」,幫助台灣成為未來亞太區域的氫能發展基地。
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發布氫能戰略,而國發會宣告的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中,台灣電力來源有9到12%要仰賴氫能。由於氫氣經過反應後,只產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因此在淨零碳排風潮中,氫能成為焦點技術之一。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在今年3月成立跨領域的氫能工作小組,針對台灣氫能應用做分析和規劃,經濟部長王美花還特別交代要和產業鏈結合,因此,工研院這幾個月和許多產業大佬交換意見。
工研院今天公布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指出,台灣能源仍以進口為主,未來如何掌握氫、氨供應穩定,必須從現在就和國際交流。工研院初步規劃台灣的氫應用發展,力推發電低碳化、工業低碳化和運輸低碳化,其中運輸方面,未來小客車將以電動車為主,而中大型交通工具以氫能為主。
藍圖中並建議在台灣西岸建立不同功能的氫應用特色園區,例如北部可在既有電廠原址新設「氫氨專燒發電園區」,中部配合離岸風電,規劃綠氫生產、發電園區等,南部則搭配既有石化及鋼鐵工業和既有天然氣接收站,規劃重工業減碳園區。
氫能未來需求及成效如何?工研院預估,2050年台灣的氫氨需求總量約570萬頓,其中氫約435萬噸,總減碳量約可達到3700萬公噸。
經濟部主任秘書陳怡鈴致詞時表示,氫能是淨零的十二項戰略目標之一,經濟部去年成立「氫能推動小組」,由三個策略方向推動,應用面著重在鋼鐵、半導體和發電上;供應面則是發展再生能源和自產綠氫,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基礎設施方面,投入資源研發接收站、儲槽和管線。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