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能入菜還可變容器!農糧署授挑匏仔訣竅

成熟且木質化後的匏仔就成為容器。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匏(ㄆㄠˊ)仔」口感清爽熱量低,炎熱時節常見將「匏仔」入菜。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在臉書粉專「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表示,匏仔可分為長形、圓形及葫蘆狀,並透露「挑好蒲」3大絕招,即瓜藤粗綠、有重量感及表面有絨毛,無凹洞損傷。

農糧署說,匏仔又稱瓠(ㄏㄨˋ)、扁蒲、蒲仔或是葫蘆,每年的產季為5到10月份。匏仔未成熟的果實是蔬菜,成熟且木質化後就成了容器,早期農村常做成隨身壺,或曬乾挖空製成舀水工具「匏桸」。

農糧署也加碼分享相關諺語「目睭花花,匏仔看做菜瓜」,用於揶揄人看錯東西,以及「敢做匏桸,就毋通驚水燙」,比喻敢做敢當,幫民眾增加生活小常識。

匏仔口感清爽熱量低,是常見夏季日常料理。(圖取自農糧署臉書粉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