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偉:EV過渡期有3巨變 產業鏈透明度低將持續缺料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車用晶片指南發表產業看法。(資料照,本報合成)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SEMI AUTO IC MASTER車用晶片指南今天正式發布,指南倡議人、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在書中表示,電動車過渡期將會面臨3個巨大變化,若產業鏈無法提高透明度,缺料現況就會持續下去。

劉揚偉指出,過去這幾年看到傳統汽車產業鏈的長鏈問題,整個供應鏈Tier1、Tier2、Tier3層層疊疊,導致最上游的IC半導體零組件無法及時對應到下游OEM廠商所需,讓許多傳統車廠錯失了市場商機,搶料、缺料的狀況層出不窮,也導致許多新進的電動車業者,因為找不到IC零組件而無法及時生產新車,瀕臨破產倒閉的危機。

劉揚偉提到,傳統的燃油車過渡到新能源車,將會面臨3個巨大的變化,包括運算單元變多、功率元件與IC大增、高速線束需求更多,特別在IC半導體領域急速增加的車用產品零件,正是傳統汽車產業過往較不熟悉的領域,若是產業鏈無法提高透明度,缺料的狀況將會持續下去。

劉揚偉說,上個世紀美國出版《IC MASTER》的用意,就是幫助對半導體產品有需求的廠商,能夠大幅減少資料收集的時間,快速的掌握產品資訊和管道,詳細記載IC產品的規格、功能、參數以及擁有的廠商,相當於IC業界的百科全書,因此當聯電(2303)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構想《Auto IC Master》時,劉當下表明全力支持。

劉揚偉形容「IC是車子的大腦」,所有軟體都在其中運行作業,因此,如果把《Auto IC Master》做到最好,也就等於電動車會有個最佳的腦袋,去操控將來車聯網、自動駕駛、共享服務、電動化的智慧化車輛,而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的重要基地,「這就是我們可以運用既有優勢切入的市場」。

劉揚偉點出「新能源車將是數兆美元的市場」,若台灣能集結IC產業的相關資訊,讓有興趣的業者能即時快速的掌握車用IC產品的相關資訊,將有助於更多國際車廠看見台灣的IC產品,讓台灣抓住新能源車發展的契機,「未來希望有其它更多的產業跟進,讓世界看見台灣能夠為新產業帶來的價值。」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