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05:30
桃市歷史建築 建於1923年 封橋修繕年初變更設計 外觀仍會如舊
〔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桃園市歷史建築龍潭區「大平紅橋」,二○一九年起陸續有基座龜裂、紅磚剝落等問題,市府文化局去年十一月封橋修繕,原定上個月完工,但延宕至今未完工,兩端入口仍被圍籬阻絕,對此,文化局稱因修復期間發現橋體多項異狀,辦理變更設計,增設排水設施,預計七月底完工開放。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絡大平、三坑兩地
大平紅橋建於一九二三年(日治大正十二年),橫跨今龍潭區大平里打鐵坑溪,是長約五十公尺、寬約兩公尺的多拱橋,當年建橋師傅以水泥石灰膏來固磚,為使橋的壽命更長、結構更牢固,還在石灰膏裡摻入糯米水,所以又名「糯米橋」,因是聯絡大平、三坑兩地,具台灣發展史、客家文化特質及再利用價值,二○○三年登錄為桃市歷史建築。
糯米紅磚橋 保存完整
議員徐玉樹說,大平紅橋歷史悠久、古色古香,承載數代龍潭人的生活記憶,是市境少數保存完整的糯米紅磚橋,近年發現基座龜裂、紅磚剝落等問題,文化局封閉整修迄今未開放,橋墩周圍一片水泥,鄉親擔心整座橋古樸模樣不再。
建橋碑 規劃異地保存
文化局文化設施科長沈建忠表示,施工期間發現磚體風化嚴重,開挖部分橋體時赫見排水功能異常,評估因此導致磚體受損速度加快,所以年初變更設計在橋墩下方增設排水管,完工後會夯土覆蓋,外觀仍如舊,預計七月底完工啟用;另,檢視建橋碑遍體鱗傷,若持續日曬雨淋,恐有不可逆的傷害,擬將建橋碑異地保存,換置復刻碑,處理細節研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