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07:46
〔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已故素人畫家洪通是台南北門鯤江蚵寮人,他的宗親侄兒洪元益承繼鄉土藝術血脈,年過半百重拾畫筆,紀錄鹽分地帶文化開展的軌跡,首次以「憶台灣」為名,在高雄文化中心至上館開畫展,勾起80多歲老阿嬤的回憶,與女兒暢聊童年的點點滴滴。
洪元益在北門蚵寮小漁村出生、成長,受到父親洪清江及宗族叔父洪通影響,從小熱愛繪畫,考取國立藝專(現為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留在台北工作,原本任職廣告公司,後來和妻子經營服裝中盤商,與繪畫藝術漸行漸遠。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10多年前,妻子病逝後,為了轉移精神寄託,洪元益結束服裝事業,年過半百重拾畫筆,開設華江畔繪畫工作室,專注以傳統油畫,重現兒時在故鄉的回憶。
洪元益表示,雖然長年的台北打拚,但歲數愈大,台灣50、60年代農業社會的場景,經常如泉湧般浮現,激勵他以畫筆重塑蚵寮漁村的風土人情,乃至鄉親遷移高雄的奮鬥史。
洪元益的畫展吸引80多歲老阿嬤前去欣賞,當她看到「牛背上的童年」作品時,勾起她兒時滿滿回憶,對女兒說:「對啦、對啦,我以前就像那樣騎在牛背上。」母女倆足足暢聊2個小時。
洪元益深受感動,介紹「憶一春秋閣」創作背景,就是要向時代女性致敬;他強調,舊時代重男輕女,故鄉鄰居姊妹到高雄當女工,日夜加班賺錢,貼補家用,成全哥哥、弟弟升學。辛苦工作之餘,假日結伴到左營春秋閣遊玩,欣賞盛開的蓮花,訴說青春時光,以解思鄉之苦。
洪元益強調,以油畫重現台灣農業社會的生活場景,因為色彩繽紛、構圖具想像空間,能讓中老年世代迅速融入畫作故事,比黑白舊照片,更能觸動人心,他將持續創作,盼能激發年輕世代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