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雲點出非典勞動者3大困境 籲提供法制化保障

五一勞動節前夕,民進黨立委范雲(中)今邀請五個具有非典型勞動特性產、職業的工會團體一同舉行記者會,點出非典勞動者3大困境。(范雲國會辦公室提供)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五一勞動節前夕,民進黨立委范雲今(29)日邀請5個具有非典型勞動特性產、職業的工會團體一同舉行記者會,點出非典勞動者3大困境,包括因勞動身分有別於傳統受僱勞工,而受到差別待遇;社會保險保障不足;職場不安全,不論是職業傷害或職場性騷擾都缺乏保護。呼籲盡速提供法制化的保障。

范雲說,台灣非典型勞動者目前至少近百萬人。比較「傳統」的非典型勞動者,又稱非典型就業者,仍屬於受僱勞工,例如打工族、短期契約人力、派遣人力;台灣近年來人數約在80萬初頭,通常呈現逐年增加趨勢。但,他們通常缺乏明確雇主,更不受勞基法保障,例如自己接案的自然人承攬工作者、零工經濟工作者如美食外送員;美食外送員人數近年來快速增長,全台已超過10萬人。

范雲指出,台灣現行的勞動法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難以完整涵蓋非典型勞動者,使得他們缺乏就業保障,容易在社會變動下成為首當其衝的犧牲者。例如在疫情衝擊下,2020年的非典型就業者人數出現9年首次下滑,但全時正式工作者人數卻是持平。此外,還有普遍低薪、勞動環境不安全等問題;尤其數據顯示非典型就業者以15至24歲為大宗,連帶易加深青年貧困的問題。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陳昱安表示,美食外送產業存在諸多不平等,平台業者長期聲稱外送員是承攬制,把多數營運成本、風險甩鍋給外送員承擔,外送員也沒有薪資保障與相關社會保障,只能被迫接受平台給予極低的薪資,夥伴還常遇到平台無故停權、扣錢等狀況,往往申訴無門。應跳脫承攬、僱傭的既有思維,設計一套通盤可用的外送行業專用法規。

台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專員吳昭儒指出,行政院2018年宣布「派遣歸零」政策以來,僅有一部份公家機關逐漸將人力改為以約聘僱或臨時人員的方式自僱,但大多數的公務機關及國公營事業,僅只是將「勞動派遣」改為「勞務承攬」,換湯不換藥,仍是由公家機關直接指揮監督這些所謂「承攬人力」。

新北市職能治療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黃盛祥說,隨著時代變遷,漸漸有職能治療師轉變為自行接案、兼職等非典型的執業模式。然而,健保法的設計卻仍停留在舊思維,導致無一定雇主的職能治療師無法透過工會加保;且有規定最低投保級距,就算實際收入並不到,也必須繳納不符合收入的超額保費。

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指出,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競選時承諾「立法保障非典型勞工」,但至今仍不見派遣專法、部份工時勞工保護法。另,為進一步消除部分工時勞工面臨的低薪勞動風險,也著實應加速完成最低工資法的立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