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防寒抗凍 台東農改場教撇步


寒流來襲,大目釋迦低於十五度時可能引發裂果,農改場籲已近成熟果實應儘速採收。(記者陳賢義攝)

2022/02/20 05:30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中央氣象局發布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全台又濕又冷,連六天有雨,要到廿四日才會趨緩,最低溫可能下探十度,預估廿二日起氣溫才會稍回升,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呼籲農友務必加強作物防寒措施,減少農業損失。

台東農改場表示,提供下列作物防寒措施供農友參考,其中水稻部分,轄區多數田區已完成插秧,插秧後七日以內應深水灌溉,深度七至十公分,提高根際溫度,避免溫差過大受害,待寒流過後,酌施少量氮肥促進秧苗恢復生長;插秧已超過十四天者,可能葉尖會有些微受害,但不影響生長,僅需補施肥料幫助生長。育苗場仍有秧苗待綠化者,綠化期間應以不織布或塑膠布覆蓋秧苗,待氣溫回升後再掀開,並清除塑膠布上的積水。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樹方面,番荔枝(大目釋迦)在氣溫低於十五度時可能引發裂果,已近成熟果實,應儘速採收。果園防寒措施可選擇架設防風網或雙層套袋,防風網應選遮光率百分之八十,黑色或白色皆可,搭設高度應達一點八公尺以上,保護範圍約十三公尺,每隔十三公尺需再架設一張防風網。

其餘如香蕉、鳳梨、木瓜、柑橘等作物需留意於低溫發生前,增施鉀肥(如腐植酸鉀)以強化作物耐寒力。冷氣團過後,對已受寒害的果樹枝條與葉片應行修剪,並進行疏花、疏果等工作。

至於蔬菜、瓜果類等較不耐寒作物,應設置遮風網、防風罩、塑膠布、稻草或不織布直接覆蓋畦面,或採畦溝灌溉方式,以達保溫防寒效果。

原住民作物部分,小米幼苗期於冷氣團過境時,田間可灑水避免結霜;台灣藜正值成熟期影響較輕微。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