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最大電業萊茵能源進軍台灣 與亞泥合作風場拚區塊開發

萊茵再生能源董事長鍾弘錦。(記者黃佩君攝)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德國最大電業集團萊茵能源(RWE)昨正式宣布進軍台灣,將開發6座高達6.2GW風場參與區塊開發競標,目前最先投入者為與亞泥合作的竹風風場,預計最快2026年商轉。

RWE是德國高達120年歷史的電業公司,並有超過20年以上離岸風場開發、營運經驗。萊茵再生能源董事長鍾弘錦表示截至今年6月萊茵能源在全球共有18座營運中的離岸風場,預計2030年裝置容量將由目前的3GW提升到8GW。

RWE2018年進入台灣籌備風場開發,目前手上已有爭取潛力場址未獲競標、但已通過環評等行政程序的竹風風場,此風場更與亞泥合作,形成本土與國際共同開發。鍾弘錦表示竹風將是RWE最快投入區塊開發的風場,裝置容量共448MW,最快2026年商轉。

除了竹風,RWE今也透露規劃另5個風場,分別為新風、萊風、海安、萊中、彰風,包含竹風在內裝置容量高達6.2GW。其中位於台中外海的海安為固定及浮動式結合風場,裝置容量高達2.5GW,其餘風場都約在600到900MW。

對在台優勢,鍾弘錦表示因RWE是歷史悠久的電業,開發的電廠多數是自有或佔多數股份,,從開發到營運皆為自行經營。目前部分開發商類似基金型態,只要拿到案子在適當時機就會賣掉股權,但RWE是採取傳統電力公司最保守做法,將持有整個風場高達2、30年的營運時間。

他也強調RWE將投入開發浮動式風場並積極在台國產化。他強調RWE在歐洲2018即投入浮動式電廠,也了解目前台灣近海空間已有限。

對浮動式國產化,他則表示近1、2年才開始有人在台找可能供應鏈及有興趣供應商,他認為最理想模式是先做示範風場,讓國內供應鏈評估是否有興趣參與投資。

而對竹風電廠可能面對新竹軍機場議題,RWE也表示和政府對話一直都在進行中,有很多細節需溝通協商,但會不斷修正,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能接受。

對另外開發風場可能與其他開發商重疊導致競爭,鍾弘錦也說依照區塊開發規則每年每開發商約500MW,在此情況下就算重疊,也不可能由單一開發商全部開發。

RWE在台擬開發風場。(RWE提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