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四個月的挑戰
◎ 王榮德、蔡瑋峻
本國COVID-19確診案例已突破單日五千例,台灣逐漸進入社區內快速傳播期,流行的病毒主要是Omicron變異株,傳播速度較Alpha、Delta株更快,疫調及匡列的速度已跟不上傳播的速度,防疫的戰略勢必調整。
根據美國疾管署週報資料顯示,美國的Omicron流行曲線從去年十二月開始升高,到一月中約每十萬人達三千人感染;死亡率也在三至四週後竄高至每十萬人超過二十五人,但在二月底已降回五人以下。這兩年來因COVID-19死亡的約有一百萬人。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打二劑者的突破感染率約為未打者之半,打三劑(加強劑)者更降為三分之一;死亡率則各降為未打疫苗者的十四分之一及四十一分之一。從死亡率的曲線上看來,打過第三劑因得病死亡者每十萬人不超過一至二人;美國也因而逐漸開放與病毒共存的各種措施。
再者,四月初剛通過自然(Nature)雜誌審查即將刊出的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發現,有打第三劑的民眾,若發生突破性染疫,急性期體內的病毒量遠低於打兩劑或未接種的民眾,顯示他的傳染力也降低;換句話說,接種三劑者雖有染疫的可能,對自己仍有相當程度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對所在的社區或親朋好友都會降低傳染力。
目前台灣的第三劑施打率不到六成,還有兩成民眾連第一劑都沒有施打。為了保護自己及全台各社區,我們建議:
一、儘量鼓勵所有人都去完整接種到第三劑加強劑,對疫苗仍有疑慮者由專人予以解說輔導;
二、全面鼓勵要求出入各公共場所出示疫苗護照,從目前的各種娛樂場所,逐步擴大到宗教聚會、各公司、工廠、大賣場、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等;
三、出入中低風險的場所,有施打三劑疫苗且出示護照者,可免除篩檢陰性之證明。作法上可考慮在宣導期先用志願性出示,再視疫情與各場所風險逐步轉成必要性。
身體有各種問題不宜施打疫苗者,最好亦應有醫師判定之證明,且減少公共場所之出入。如此可保留篩檢之能量給高風險之場所,如醫院、安養院或養護中心等,來渡過未來三至四個月Omicron流行之挑戰。
(作者分別為成大醫學院公衛所名譽講座教授、奇美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