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於2021年12月11日以「台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並編印《台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期能集思廣益,建立政策共識。(資料照)
吳明清/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
教育部推動雙語教育政策,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廣泛的關注。為提供理性討論的平台,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於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以「台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並編印《台灣的雙語教育:挑戰與對策論文集》,期能集思廣益,建立政策共識。以下綜整研討會及論文集中有關台灣推動雙語教育的挑戰與對策的建言,謹供社會各界及相關主管部門參考。
一、厚植英語力普獲認同
綜觀研討會的發言討論,最大的共識是「英語力」與「競爭力」在當代國際化潮流的重要性。教育部配合國家的「雙語政策」,以「厚植國人英語力」以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為雙語教育的目標,普遍獲得支持。據此咸信,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及未來職場的競爭力,將是雙語教育政策的走向。
二、質疑和憂心是政策風險
推動雙語教育政策的最大挑戰是「政策風險」。國人對英語力和競爭力的認同,並非對雙語教育全無疑慮和憂心。普遍的質疑是:雙語教育既是包含兩種語言(目標語和母語),為何台灣的雙語教育獨尊「英語」和「華語」,而不是《國家語言發展法》明訂的其他「國家語言」?其次,如為提升學生的英語力,何不加強現有各級學校的英語課程和教 學,而「捨簡就繁」的推動雙語教育?其三,即使英語力與競爭力有一定程度的邏輯連結,但社會百工各有職司,所需英語精熟程度不一,何以必須「無差別」的全面推動雙語教育?
此外,一旦學校全面採用以英語為主的雙語教學,由於師生的英語程度未盡熟練,恐將影響學習成效。再者,實施雙語教育將產生教育資源排擠的效應,恐影響台灣教育整體發展的均衡與永續。尤有甚者,語言學習不僅是思考方式的轉換,也是文化交融的轉型,甚至是「靈魂」的重新建構,故學者頗多憂心,若政策上推動中英雙語教育,本土語言的學習與本土文化的陶冶將相對被漠視流失,甚至影響台灣人民對國家的認同。這些隱憂都是可能成真的「政策風險」。
三、師資欠缺、配套不足
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條件是「師資」,而教育部推動雙語教育卻無質量均足的雙語師資。雖然延聘外籍師資兼具「象徵性」和「功能性」的作用,但實務上並非容易,數量上恐供不應求,時程上也緩不濟急。
其次,由於雙語教育政策的配套不足,除師資不足外,教學系統中的課程、教材、教法、評量、設施、情境等,也缺乏完整的「制度性」和「操作性」配套來支持。如何在上述種種不利的條件下有效的推動雙語教育,是教育部必須面對的挑戰。
四、消除疑慮、建立共識方為上策
國人對雙語教育的疑慮主要在雙語教育的目標與定位。由於「雙語國家」的概念不明、圖像模糊,教育部有關雙語教育政策目標的論述,應先將重心放在強調「厚植學生英語力」及「提升人才競爭力」的教育目標。只要雙語人才充沛,國家競爭力自然提升。至於雙語國家(或其他名詞)之願景,可留待二○三○年由政府依法做政治性決定。而在雙語教育的定位方面,教育部推動雙語教育政策時,應秉持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從「適性揚才」與「人才培育」的教育理念出發,賦予雙語教育新的定位,強化全民的共識和認同。
雖然政府在相關文件中已強調會重視「城鄉差距」及「母語流失」的問題,但都只是宣示性文字,而未見具體措施的規劃。蓋人民對政策的信賴是看政府「做什麼」,而非聽政府「說什麼」,因此教育部必須一方面宣示政策對各種「風險」的關注與控管,另方面也要有「避險」的具體規劃和行動,才能消除國人對雙語教育政策的負面效應之疑慮與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