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14:23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我們等待10年了」!花蓮光復鄉「原住民族傳統藝術豐羽計畫」從2012年開始提出,歷經可行性評估、土地變更及二次的花東基金預算保留,以及招標階段14次流標,終於在去年底決標,今天主持動土典禮的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說,這是原民會歷來在單一工程項目補助最多經費的一次,共核定高達1億7975萬7000元,也打破上月豐濱鄉「山海劇場」的紀錄,即將成為部落文化及產業基地,預計2023年底完工!
豐羽計畫主體工程包括馬太鞍文化驛站新建工程、豐年祭廣場,加上停車場等公共設施,行政院在2017年核定補助1億7976萬元經費,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歷年來核定補助單一計畫最高的金額,動土典禮昨在馬太鞍祭祀廣場舉行。部落會議主席蔡義昌說,土地本來就是馬太鞍擁有,但後來變成營區使用,營區離開後土地所有權無法回到部落,總算經過十年「沒有白等」,也非常感謝原民會主委夷將、縣長徐榛蔚協助。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民會主委夷將說,他很高興能代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部落的大喜事,如此高額的補助經費也代表著政府對原住民族、阿美族的重視,明年底如能順利完工,將是花蓮中區重要的產業市集、文化傳承中心以及每年豐年祭重要場地,也讓國內外遊客更進一步認識阿美族文化特色。
針對豐年舞祭廣場未列入第一期工程,夷將指出,因為這幾年原物料價格飛漲,2017年核定的經費出現發包費用不足,因此縣府公開招標多達15次才完成,流標的過程中也和部落多次討論後,因此整個計畫預計分2期進行,舞祭廣場預算約6千萬元的部份雖這次沒有包含到,中央也都知道地方心聲,也希望第二期工程的部份,縣府可以盡快提案,行政院也會全力協助。
馬太鞍部落耆老也是鄉代表會副主席蔡智輝說,部落等豐羽計畫10年了,族人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悅,目前部落也計畫把中研院典藏有關馬太鞍的文物帶回部落展出,並於部落訓練解說人才,將國際級的文化寶藏給更多人認識到。
花蓮光復鄉的阿美族馬太鞍部落,是花東縱谷歷史悠久的古老部落,在1717年文獻中的「崇爻九社」之一的「貓丹社」,就是馬太鞍社。花蓮縣議員蔡依靜說,中研院民族所1950年代多次到馬太鞍做學術調查,採集多達533件文物,也把部落的黎老長輩帶往中研院訪問將近一個月,編纂完成「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1962年)等書;部落最後一位「被祖靈認可」的頭目兼祭司Sapalengaw(撒巴勒奧,頭目兼祭司)何有柯先生,也由中研院民族所訪談,2014年出版「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 1959年錄音重現」,這些都是非常棒的紀錄。
蔡依靜說,事實上2年前馬太鞍部落就已計畫希望將中研院採集的部份文物能夠回到部落,已初步選定約48件重要文物,包括頭目的大禮帽、頭帶、全套服飾、獵具漁具等文物,今年7月份在光復國小展出,目前還在爭取相關經費,長期更希望文物回到部落,在豐羽計畫完善的場館中設立典藏設施,部落也會進行人才培訓。
另針對中研院文物回到部落展出,原民會教育文化處表示,部落文物從典藏單位返回原鄉,在台灣已有案例,去年屏東魯凱族人也曾與國立台灣博物館合作借展,這是轉型正義的表現,也是尊重部落文化主體性,也讓原鄉部落取得對文物詮釋權,這是好事。只要部落及地方縣府有共識、提出計畫,原民會都會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