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舉辦台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13名客家語及閩南語歌謠創作者獲獎,今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頒獎。(藝教館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為鼓勵地方特色歌謠傳唱風氣,培養在地音樂藝術人才,教育部舉辦台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13名客家語及閩南語歌謠創作者獲獎,今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頒獎。
教育部舉辦台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13名客家語及閩南語歌謠創作者獲獎,今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頒獎。(藝教館提供)
師藝司司長武曉霞表示,台灣有多樣的地理風貌與多元的人文內涵,造就出每一地方特有的生活與文化,在地歌謠植基於土地、發展於生活中,於傳唱時自然而然能使人抒發對土地的情感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
頒獎典禮邀請獲客家語和閩南語特優歌謠的創作者,演唱自己創作的歌謠,藝教館館長李泊言說,透過自身的詮釋,更能展現地方歌謠傳唱的意義。
客家語歌謠「山城台八線」獲社會組特優,由旅人的角度描述從山腳客家庄到台八線山區部落的景色、人文信仰等,台八線是由山腳東勢的大埔客庄和沿山的泰雅族人兩大聚落形成,從多年前原客械鬥至今已成生命共同體,作者邱嘉樑身為原客聯姻的後代,生動描寫台八線上原客文化豐富且多元的樣貌,以民謠娓娓道來對家鄉的熱情。
「思念像一垤白雲」獲客家語歌謠學生組優等,描述來自六堆客家的遊子思念故鄉的美好,透過創作讓更多人認識家鄉內埔;而社會組佳作「桐花雨下」,以油桐花的客家文化意象,傳達對遠遊異鄉的戀人殷切的想念,也象徵原鄉土地對遠方遊子的聲聲呼喚。
獲教師組特優的閩南語歌謠「無水寮」,講述土地與人的故事,作者陳珍儀將無水寮與九曲堂百年前械鬥、恩怨情仇的文史故事譜成詞曲,以獨特的方式,述說家鄉百年來的人文、地理變遷。
獲社會組優等的「貓頭鳥看顧的水源頭」,以溯源方式描寫一隻彈塗魚從大海游回山上的故事,於制高點可看見來時的大海,以鼓勵遊子不要忘本、忘記自己的家鄉。
教師組優等作品「蕃薯厝5號」,以「家」為主題,歌詞描述父親辛苦地打造一間可遮風避雨的房子,讓孩子快樂無憂地成長,活潑輕快的節奏,讓整首曲子縈繞著童年的快樂成長時光及對父親和家永遠的感念,評審團肯定歌謠琅琅上口、真摯感人。